谈一些问题
张华斌
接到组委会通知,我匆匆从美国赶回北京。作为本次国展评委之一,我有幸见证和参与了全球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摄影评选活动。下面是我的一些粗浅感受。
投稿的分类误区
国展的分类可谓细致,涵盖了几乎所有摄影门类。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作品内容、年龄等分门别类选送作品。但在评选过程中,在评委们眼中错投、乱投的稿件不计其数,不少作者俨然对自己作品的门类的认定缺乏起码常识。以风光摄影作品为例,征稿启事中对纪录类风光和艺术类风光作品是有界定的,但很多作者还是把本该是艺术类的风光作品投送到纪录类,以致部分还不错的风光作品最终被淘汰出局;也有很多作品该投商业类,像商业人像摄影作品,却投了艺术类,便失去了入选机会;还有部分参评作品利用国展分类大作文章,把同一场景相同内容的作品分开拆送,有的作品只是动作、构图、取景略有差别而已;更有甚者,拿上届国展的获奖作品稍经电脑处理,换一个门类再次送展。
国展是摄影者展示作品的平台,也是对全国摄影水平的一次检阅,作者拿出优秀作品的同时,也应该拿出求实、客观的摄影态度。能够在“国展”中成为优秀、获奖对大多数参加者来讲都是一个愿望,靠旁门左道、投机取巧的做法即便有所获得,最多也就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而已。
在我看来,本次国展投稿中农村题材照片多,城市题材照片少;扎堆拍的照片多,独立构思或独立抓拍的照片少;数码制作的多,原创的作品少。当这种“习惯性”的摄影创作模式大面积出现时,我们是不是需要呼吁改变一下了?作为普通影友来说,不能因为国庆阅兵、**等这些大题材被部分职业人士所占据,就为自己拍摄小情调的照片找理由。摄影虽有很广泛的“民主性”,但也有其规律性,摄影人的文化素质关系着摄影的发展和进步,也关系着摄影的地位。
青年的价值观
在初评时我和中国摄协副主席王文澜是一组,当评到青年组照片时他显得特别来劲,急催工作人员把青年组照片拿来。作为一名参加过多次国展评选工作“老谋深算”的摄影家,他为何评到青年组时会这般精神?在评选中,他曾几次说过这么一句话:“我喜欢看到的照片,是我没见过这样拍的”。从这句话中,我们就不难理解他的这种表现了。之所以重视青年组,是因为青年承载着太多中国摄影的希望,他们的作品从构思、创意、内容、思想、审美、价值取向等都对中国摄影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次送展的青年组作品中,喜忧参半,喜的是出现了很多极富想象又能表达独立情感、形式和内容均佳的原创作品;忧的是有相当的作品从意识形态和拍摄手法上偏离了正常轨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过于猎奇。猎奇心态过重,什么刺激拍什么,什么奇怪拍什么。
2.行为意识过重,内容偏激,只注重主观感受,过多追求个性状态,忽略高尚精神表现和责任感。
3.延续前人习惯性的手法,缺乏创新精神、跟风扎堆现象比较重,抓住一些老题材穷追不舍,拍出的作品“老气横秋”,缺乏青年人的创作特点和气质。
青年摄影人应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生活态度,用摄影来对自己的生活做出反映。价值取向的正确与否,决定青年摄影的未来和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