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光网 首页 > 影楼资讯 > 行业相关 > 海鸥回归相机制造 推出两款数码相机

海鸥回归相机制造 推出两款数码相机

转载自:新摄影网 2014-01-13 我要投稿


  海鸥,这个中国最早的相机品牌,至今仍是无数国人心中的经典。

  它曾造成通宵排队的盛况,风靡一时;它曾填补国内相机工业的空白,创造无数个第一,一度被海外的收藏家视作珍宝。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期,面对数码相机潮水般的冲击,受体制束缚等原因,“海鸥”还没来得及迎头高飞,就被“拍打”在沙滩上,一度淡出人们的视线。

  2014年元旦刚过,那只沉寂了近10年的“海鸥”又回来了。“海鸥”牌相机对外发布两款最新中高端数码机型,CF100与CK20,颇具时尚气息,搭载多项最新核心技术,即将批量生产,在摄影爱好者和海鸥迷中掀起波澜——“海鸥强势回归了!”

  曾经头顶皇冠的“海鸥”因何折翅?重新起飞的“海鸥”又经历了怎样的炼狱?作为国货当自强的代表,“海鸥”复活的探索,对于国有老品牌的复苏,有何启示?怀揣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各方。

生产销售数字定格在2066万台

  当听到“海鸥”苦练三年,蛰伏研发,重出江湖的消息时,被称为“海鸥之父”的原上海海鸥照相机厂总工程师孙晶璋激动万分:海鸥“二次腾飞”有希望了,“这不仅是老海鸥人的期盼,更将激起无数海鸥迷的温暖回忆。”

  曾几何时,“海鸥”就是照相机的代名词。追忆历史,孙晶璋如数家珍。1958年,肩负着发展民族照相机工业使命的海鸥相机厂前身上海照相机厂成立。这一年,一群相机店的学徒和中央商场修钟表的手工业者聚集在南京路和四川路路口惠罗公司六楼的一个小阁楼里,参照德国徕卡3B型相机,敲敲打打,推出首款58-1型相机。

  从1958年建厂并推出58-1型相机,到4型双反相机出口,上海照相机厂仅用了6年时间。据介绍,当时地域名不能作为商品名注册,在出口时由进出口公司提出改名为 “海鸥”,由此上海的这只“海鸥”名扬海内外。海鸥4型、海鸥DF型等一批经典相机陆续涌现,造就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海鸥”盛世。海鸥最辉煌时,员工高达6000多人,年产值10多亿元,从松江中山路工厂往返市区的大巴就有70辆,一度成为亚洲最大的照相机厂。这期间,也产生了一批忠实粉丝。在《张艺谋的作业》中记录,张艺谋当年用自己卖血的钱买了一架海鸥相机,业余进行摄影创作。

  然而,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受数码相机冲击,一大批国产老牌胶片相机首先遭到市场淘汰,关停并转。海鸥、凤凰、乐凯等品牌都曾投产数码相机,可终因关键技术落后,资金、实力不足,市场营销陈旧,先后失败。

  历经海鸥起起落落的老职工李士宝认为,除了国外数码相机涌入带来的冲击外,传统体制也束缚了海鸥的“翅膀”,“作为大型国有集团,面对来势汹汹的数码冲击,由于缺乏技术转型意识和大胆的资金投入,甚至还没来得及做准备,就被甩出一大截。”在孙晶璋看来,海鸥上交的税收可以再建几个海鸥。但当时企业在研发投入上却有点“吝啬”,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海鸥也曾在国内首推数码相机,可缺乏技术支撑,与日本等产品相比,在价格和性能上没有任何优势。

  原海鸥镜头厂厂长沈秋福告诉记者,2001年海鸥集团曾将镜头、光学、装配等优质资产注入海鸥数码影像股份公司,并引入台资等股份,以期待能够东山再起。可当时基本沦为给台商做代工的角色,并未引进先进的数码影像技术,产品没有竞争力,结果可想而知。

  2004年,海鸥相机整机正式停产,生产销售数字定格在2066万台。

民企入股接手“烫手山芋”

  随后几年里,“海鸥”更是江河日下,企业员工不断分流下岗。为了维持企业运转,开始为台资企业代工,每台相机组装利润仅为5元!说起这段历史,老海鸥人内心充满心酸。

  2009年,一股新风吹来,民资进入控股海鸥。投资人即现在的董事长安国军,是个“相机控”,其入股海鸥的魄力不可谓不大。“身边的朋友曾说我肯定是疯了”,这是一个不可碰触的“烫手山芋”。“放眼当今的相机市场,除了尼康、佳能等国外品牌几家独大,整个中国相机品牌集体湮没,有时候真的很失落。”

  入股后的安国军一度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当时企业还有1300多名在册职工,基本都在待业,但仍需要解决养老、社保等问题,每年要投入大笔现金,而且由于当时改制不彻底,致使海鸥公司大部分资产不能抵押、处置。更要命的是,企业虽然仍为日资等企业生产一些零部件,但200多位在岗员工,每月产值大约200万,每月纯支出就要200万,企业越产越亏。为了求生存,安国军曾带领企业相关人员多方寻找市场;但因海鸥公司设备落后,员工的技能也已离市场太远,一直没有适合的产品。

  “真没想到困难会这么大”,安国军一度动摇。但市国资委这时真正意识到,如果要想让“海鸥”真正复活,必须卸掉历史包袱。在市国资委等相关部门支持下,对海鸥人员进行妥善安置,转移到其他大集团托管,同时在处理海鸥股份公司的同时,成立新的上海海鸥数码照相机有限公司,民营资本占绝对大头。“如此才能真正让企业甩开膀子,一分投入一分收获”,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吸引民营经济进来,就是要改变现有的体制,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决策力、执行力的优势,激活企业干劲。

  上海企业文化与品牌研究所所长周元祝认为,老品牌的所有者,特别是国资监管部门,要敢于将老品牌从“冷库”中释放出来,摒弃“宁可被动消失也不能主动流失”的思维,精心挑选品牌人格化的代表,利用混合所有制长处,发挥民营资本敢闯敢拼的优势,创造条件助力老品牌的振兴。

注重平台模式,研发无国界

  重拾辉煌,海鸥也清醒地意识到,目前市场还是佳能、尼康、索尼三分天下。光凭民族情结远远不够,“打铁还需自身硬”。数码时代的移动化、终端化、个性化等催生更多新的应用,相机产业也必定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

  很快,一支深圳的数码相机团队进入海鸥视野。这支10余人团队成员从某知名相机企业跳槽组建,既有光学高手,也有图像处理行家,掌握着现代数码相机的核心技术。但现实中屡遭碰壁,国内没有一家真正能够让这群年轻人实现“中国制造”数码相机抱负的企业。听到“海鸥”回归,双方一拍即合。如今,海鸥数码以这个团队为班底,依托深圳良好的数码产业环境,组建了深圳研发中心,目前已发展到50余人。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本站用户上传发布,如有侵犯到您的相关权益,请点击《权利通知指引》,您可根据该指引发出权利通知书,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立即审核并处理。
网友评论
  • 大先生
    39岁
    数码总监/主管/修图师/调色师
    1.1万-1.8万
    啊先生
    32岁
    摄影师
    6千-1万+提
    大先生
    29岁
    修图师/调色师
    5千-8千
    小先生
    38岁
    摄影师
    8千-1万+提
    化女士
    26岁
    化妆师
    6千-8千+提
    万先生
    37岁
    总经理/店长
    1.5万-2万+提
    任女士
    33岁
    修图师
    1万-1.5万+提
    枝女士
    26岁
    儿童引导师
    4千-5千+提
专访新生儿摄影师桃子
专访新生儿摄影师桃子
很多黑光图库的网友对桃子老师一定不陌生,他的作品总是给人一种幸福温馨的感觉…
专访修图师溪溪
专访修图师溪溪
伊人如画,岁月如歌,一幅幅充满灵秀之气的古风人像摄影作品均出自修图师溪溪之手…
专访儿童摄影师吉祥
专访儿童摄影师吉祥
到儿童摄影,呈现在大家脑海里的一定是富有感染力的笑容和天真可爱的表情…
专访安文超修图培训机构
专访安文超修图培训机构
学习仅仅是技术进步的开始,只有不断的努力和探索才让充实自己,让自己离目标更加的接近…
专访数码师范文杰
专访数码师范文杰
他在这个行业已经工作十余年了,他见证了摄影从胶片时代到数码时代的过度…
专访摄影师晓俊
专访摄影师晓俊
人生没有捷径,也没有高速路,想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不容易的…
专访摄影师霖灏
专访摄影师霖灏
我们请到了“五月映画”工作室的摄影师,当然也是这家工作室的创办人,霖灏…
专访中国金夫人集团总裁周生俊
专访中国金夫人集团总裁周生俊
一位在人像摄影行业辛勤耕耘49年的和蔼可亲的长者,取得的辉煌让他在行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