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光网 首页 > 影楼资讯 > 热点资讯 > 如何与“看不懂” 的照片和平相处?

如何与“看不懂” 的照片和平相处?

2020-07-21发布     转载自:公众号:原画册     上传用户:好凶

它只是有自己的体系和评价标准

 

  而这种标准大多数人不会天然习得罢了。尊重门槛的存在,也就少了许多妄断。

 

 

   能引起大多数人共鸣的才是好作品吗? 

 

  人们还有一种普遍的心理——遇到自己“看不懂”的作品,潜意识里会认为是创作者没表达好,而不是自己的问题。如果创作者创造了让观众“不舒服”的意象,那更是一种冒犯。如果很多观众看不懂,TA还那么出名,那么一定是被过度吹捧了……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很多人笃信“艺术一定是要为人们群众服务的”“让大家都看得懂的作品才是好作品”。从商业、媒体、宣传的角度来看,摄影“让大多数人产生共鸣”的标准是成立的,甚至几乎是***重要的标准。但问题就在于,许多人把它看成了***标准。在艺术摄影这个范畴,作品并非在为大多数观众服务,而进行的是自我表达,完成的是一套有价值的学术叙述,又或者作品本身面对的是专业的艺术市场而不是大众消费市场。如果一张照片很多人看不懂,***好不要武断判断它是失败的,也许只是它的摄影语言不是大多数人熟知,或是作为观众的你没有在这件作品的供需关系中。

 

问题来了:

 

为什么

总有些人乐于拍些别人“看不懂”的作品呢?

这些作品有价值么?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反过来问受众,为什么大家会觉得让大多数人看得懂、能产生共鸣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呢?其实这只是由于大众被赋予了“选票”所产生的错觉罢了。大众的“选票”包括社交网络上的点赞、评论、转发带来的流量、以及消费品的购买力等,这无形之中让大家产生了恩主心态——如果不能让我看懂,不能愉悦我,那我不给你投票。你没有票,所以就不是好作品。事实上,仔细想想便可以明白,大众的“选票”只是个传播学指标,只能表征流量。而更多艺术摄影作品的“选票”,是在于世界各大画廊、美术馆、艺术基金会和收藏家手中,通常来说这些“选票”会要求作品具有更多学术价值、当代性,以及***重要的是——独一性。

 

  这种区别有点像钢琴家在春节联欢晚会演奏和在音乐厅中演奏。前者更讲究欢乐祥和群众喜闻乐见和现场情感调动,面对的是全国大多观众,而后者更强调钢琴家演奏的完成度、技术精确性和音乐表现的深度,面对的是乐迷。器乐类节目在春晚中一般都是“尿点”,也基本上与“我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选”无缘,我们不能因此就否认钢琴家的专业水准。

 

如何与“看不懂” 的照片和平相处?

柏林爱乐音乐厅,面对全球乐迷,对作品的完成度、精确性、音乐表现深度更为考究

 

  现在全世界社交网络读图环境,就有点像“晚会环境”,哄堂大笑和掌声雷动掩盖了部分需要“深度阅读”的东西,人们更喜欢像刷短视频一样以极低成本和极短时间被图像取悦。这里不讨论这种娱乐方式,但作为图像的阅读,却是值得警惕的。

 

  历史上许多不以引起当时观众共鸣为拍摄目的摄影师,确实成为了“先驱”。例如19世纪末还流行画意审美的沙龙摄影,法国摄影师尤金·阿杰却将镜头对准巴黎街头的人物和城市景观,那是他的精神所在和艺术价值所在,直到他去世,其作品的价值才被发现。 

 

如何与“看不懂” 的照片和平相处?

罗伯特·德玛西/摄,典型的画意派摄影


如何与“看不懂” 的照片和平相处?

尤金·阿杰特/摄,《Folie Thoinard》

 

如何与“看不懂” 的照片和平相处?

尤金·阿杰特/摄,《Quai d’Anjou》

 

  站在受众的角度上来说,当然可以去喜欢和点赞能让自己有共鸣的作品,但若能对看不懂的作品“口下留情”,既是对创作的尊重,也是为自己不熟悉的区域留下一扇门,怎么看也不是坏事。

 

 

   艺术太曲高和寡不适合普通人吗? 

 

  如果你是个谦虚的人,那么可能在欣赏面前你面对的***后一道障碍便是“恐惧”了。

  很多人会对高雅艺术等内容有恐惧感,焦虑感,认为没有系统学过,就不会懂,觉得不必懂,也不配懂。“看不懂”的摄影作品的确大多来自艺术摄影,的确艺术摄影需要有一定艺术史、艺术哲学、美学理论等修养才更容易看懂。但,其实完全不必在自己和作品之间挖一道泾渭分明的鸿沟。

 

  大多数人恐惧的,其实是“烧脑”的学习过程,以及存有不肯跳出审美的“心理舒适区”懒惰心理。

 

如何与“看不懂” 的照片和平相处?

约瑟夫·寇德卡/摄

  约瑟夫·寇德卡为代表的传统纪实摄影是典型的可以放在***开始欣赏的作品,它们构图精妙、叙事性也比较强,很容易引起观众共鸣。

 

  对于看不懂的作品,普通人没必要一下子就要从学术角度系统学习,你要做的第①步仅仅是放下恐惧和偏见,去看去感受。刚开始可以感受些许陌生感的存在,逐步放开,你将会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你大可不必一下子就能看懂所有作品(也没有人能做到),你可以从摄影史中寻找叙事性强的、构图比较平衡经典的、个人情感较为浓烈的(例如传统纪实摄影)开始,慢慢介入到新纪实、新地形、新彩色和观念摄影。下一篇文章我们将给一个由浅入深的欣赏清单。

 

  否则就越恐惧,越闭塞,越狭隘。

 

 

-

 

02 

 

我又不搞艺术,

有必要学习“看不懂”的作品吗?

 

 

  在多年的社群运营实践中,我发现其实不能定义“有没有必要”有意去涉足“看不懂”的作品,因为它们总是猝不及防地出现——即使还没有到“艺术摄影”的范畴,超越自己审美光谱的作品也经常出现。为了让大家有更直接的认识,我们来看下面几种情况:

 

 

   社交网络也渗透着光谱外审美 

 

  “看不懂”的照片大多源于艺术摄影,但是它们并不总是以很高的姿态走入你的视野。很多时候,就出现在社交网络、社群、朋友圈等地方。它们和我们日常所见的商业摄影、沙龙摄影并非泾渭分明,陌生一些的审美倾向总是无可避免地会渗入你的阅读范畴的。

 

  就拿IPPA(全球iPhone摄影大赛)来说,其实它本质上就是一个沙龙摄影范畴面对大众为主的比赛,其中的作品大多很吸引人,但总有一部分很是让普通人疑惑。

 

如何与“看不懂” 的照片和平相处?

©️Fiona Bailey

 2018年全球iPhone摄影大赛静物类第①名《Diner》

当年公布获奖的时候公布这张照片,很多人理解,如果读过威廉·埃格斯顿的照片便不会觉得这张照片“看不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也接受了。

 

如何与“看不懂” 的照片和平相处?

©️威廉/艾格斯顿

如果了解了“新彩色”,也许就不会对Fiona Bailey的照片感到不理解。

 

如何与“看不懂” 的照片和平相处?

©️José Ignacio De Rocco

 2018年全球iPhone摄影大赛其他类第二名《Lo de Gómez》

这张照片当时也被很多人不理解,但我能从中读到埃里克·索斯和史蒂芬·肖尔等摄影师的影子

 

 

  其实这些作品也只是向“陌生感”有所倾斜。这与IPPA有很多专业摄影师(甚至以艺术摄影为主的)玩票参加有关。

 

  很多经验丰富的摄影玩家,多少也会去片段式地实践艺术摄影。就拿原画册社群的@孔先森爱拍照 来说,也许受到新地形的影响,也许受到张克纯的影响,其实所拍的风景大片和国家地理式风景硬照是有些不一样的。

 

如何与“看不懂” 的照片和平相处?

© 孔先森爱拍照

 

   商业摄影试探审美边界 

 

  ***优异的商业摄影,其实也是在满足客户的基础上,探索大众审美边界的。这可以建立自己的识别性。例如我的好友,也是国内顶尖的建筑商业摄影团队@存在建筑,就会把纪实融入到他们的拍摄中。尽管部分甲方难以接受,但是他们一直在实践。

 

如何与“看不懂” 的照片和平相处?

©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秩序与混乱,将一些纪实的元素融入到了商业建筑摄影中

 

时尚摄影更是一块试验田。

 

如何与“看不懂” 的照片和平相处?

冯立为System magazine拍摄的照片

 

如何与“看不懂” 的照片和平相处?

冯立为System magazine拍摄的照片

 

   主流摄影展中它们才是主流 

 

  而当你真正走进摄影展(宣传、商业性质的展除外),才会发现真的是“看不懂”的东西比比皆是。你才会感叹——自己还是读书太少。无论在纽约MoMA、柏林C/O画廊还是北京的三影堂,它们展示的都是前面所说的“门槛”内的作品。只是,美术馆的门槛没有拒大众于门外,拒绝接受才是更多人的想法。

 

如何与“看不懂” 的照片和平相处?

KKM/摄,纽约MoMA2018年史蒂芬·肖尔回顾展

 

  -

  我们可以把摄影划分为实用性摄影和非实用性摄影,非实用性的艺术摄影占据了大多数大众“看不懂”的东西,并且这些作品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他摄影领域。你会发现,一旦你开始认真学习摄影,开始接触到真正专业的摄影圈子,“看不懂”的作品会多起来。一旦你开始关注艺术摄影,特别是当代摄影师的作品,“看不懂”几乎会成为“主流”。

 

  许多朋友,学习摄影是从自己的喜好开始的,也许男生会从喜欢城市风光大片开始,女生会从日系写真开始。如果闭塞,多年下来,你也许会沉迷于相对有限的表达范畴,表达也就容易陷入言之无物的境地

 

  例如,你有没有想过,曾经被认为“diao爆了”的星空之外的风光摄影,是否还有安塞尔亚当斯和罗伯特亚当斯?

 

如何与“看不懂” 的照片和平相处?

罗伯特·亚当斯/摄,《新西部》

 

  在风光硬照之外的壮美河山之外,还有更真实有更不一样的中国?

 

如何与“看不懂” 的照片和平相处?

佚名/摄,来源:https://www.sohu.com/a/161973600_676935

 

如何与“看不懂” 的照片和平相处?

Nadav Kander/摄,《长江》

 

如何与“看不懂” 的照片和平相处?

Nadav Kander/摄,《长江》

 

如何与“看不懂” 的照片和平相处?

Nadav Kander/摄,《长江》

 

  还是回到刚才的问题,哪怕你只是一个摄影爱好者,阅读和研习“看不懂”的作品是有必要的。某种意义上来说,

 

“看不懂”的作品,表征了你的认识边界

 

  它们是摄影爱好者的绝佳学习材料。可以帮助大家摆脱意识的泥沼,审美的局限,创作的瓶颈。所以,我们真诚建议不要在论坛上与人做立场预设的没有依据的争执,虚心学习,与这些作品和平共处。

 

  退一万步讲,自己不想烧脑关注艺术摄影,就想拍照好看自娱自乐。那么,在这个审美的光谱里让自己的接受程度更宽广,摄影词汇更丰富,是不是也更好呢?

 

 

-

 

总结

 

  我们真诚建议,面对自己审美光谱之外的作品,先学会和平相处,而非武断拒绝。

  和平相处需要解决三个认知误会:

 

  -将欣赏只视为喜好——便会忽略它们的学术价值,错过了门槛内的好东西

  -能引起大多数人共鸣的才是好作品——便会混淆传播价值和艺术价值

  -艺术太高雅我欣赏不来——便会因为畏惧拒绝学习欣赏

 

  那些超越审美光谱的作品总会渗入我们的日常,而非与在艺术领域完全与大众绝缘。若能解决上述三个认知问题,你便能以比较开放的心态来看待超越自己审美舒适区(特别是艺术摄影)的作品。

 

  每个人当然有权喜欢自己审美舒适区东西,停留在自己的审美舒适区也无可厚非,但请相信,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它们,你将看到摄影更广的一面,获得更多的精神体验。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本站用户上传发布,如有侵犯到您的相关权益,请点击《权利通知指引》,您可根据该指引发出权利通知书,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立即审核并处理。
网友评论
发表
查看更多评论
  • 阿先生
    29岁
    摄影总监/主管/摄影师/写真摄影师
    8千-1万
    赵女士
    34岁
    修图师
    面议
    曾先生
    31岁
    化妆总监/主管
    2万-2.5万
    安女士
    30岁
    化妆总监/主管/化妆师/古装化妆师
    面议+提
    思女士
    31岁
    化妆师
    7千-9千+提
    陈女士
    16岁
    化妆助理/化妆师/儿童化妆师
    3千-4千+提
    段先生
    53岁
    摄影总监/主管/摄影师/写真摄影师
    1.5万-2万
    谷先生
    31岁
    网络营销/运营经理/主管/运营专员
    6千-1.2万+提
专访蚂蚱修图工作室创始人
专访蚂蚱修图工作室创始人
今天我们的采访对象是修图师蚂蚱,实名尚玉超。山东德州人,现定居于山东烟台…
专访摄影师陈灏
专访摄影师陈灏
二字开头的年纪,有人拼尽全力追赶梦想,也有的人数着日子整天浑浑噩噩…
专访古风摄影师玄清梓
专访古风摄影师玄清梓
我们爱古风,爱它的独特风情和韵味,爱它的文化底蕴和美学,更爱它经典…
专访修图师火山
专访修图师火山
提起修图师,大多数人脑海中可能浮现的是埋头苦苦修图的男性修图师…
专访摄影技术总监徐东
专访摄影技术总监徐东
徐东老师身上有一种神秘的叙事:浪漫与理智并存,来回切换,游刃有余…
专访摄影师陈曦
专访摄影师陈曦
你能够坚持做一件事情多久?三分钟,三天,三个月,还是三年…
专访摄影师阿淼
专访摄影师阿淼
9年的从业经验,足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轨迹!无意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阿淼老师…
专访夏天映像团队
专访夏天映像团队
长大后的我们总是怀念着童年,童年的棒冰、童年的秋千以及那时候的奇思妙想…